成都餐飲設備商報記者 汪玲
  核心提示
  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官方網站公佈評選出2014年院士名單,76歲的張興棟名列其中,為今年11名外籍院士ssd固態硬碟中唯一一名中國人。
  美國國家工程院媒體事務主管蘭迪·阿特金斯日蒸烤箱前接受書面採訪時表示,選舉過程是嚴格保密的,張教授獲選主要是因為其“對肌肉骨骼的臨床實驗以及發展生物材料上的貢獻。”
  科學很遠?
  張興棟發現了骨誘導功能,將咖啡機無生命的生物材料變成了有生命的組織和細胞。剋服了用金屬、高分子材料做人工骨頭帶來的腐蝕、排異、異物感等問題。
  從發現骨誘導作用到被全世界廣泛室內裝潢承認,張興棟及其團隊經歷了漫長的18年。
  科學很近!
  如今,已經有10多萬例的病人使用了張興棟團隊生產的骨誘導材料,而全國90%以上的人造關節都在使用張興棟發明的材料塗層技術。
  現在,張興棟正著力建立完整的生物材料誘導形成理論。不遠的將來,或許我們就能用生物材料誘導軟骨、血管壁等各種器官在受損後實現自身的永久性修複。
  是誰推薦的我,怎麼遴選的,我絲毫不知道
  中國的院士遴選程序可謂是全世界最複雜的
  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他說———
  是誰推薦的我,怎麼遴選的,我絲毫不知道
  回憶自己7次中國工程院院士申報路,他說———
  中國的院士遴選程序可謂是全世界最複雜的
  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
  ———馬克思
   一個人要在科研上取得成功,一是要順應國家科研發展戰略需求,二是要與產學研相結合,三是要有一個寬鬆的科研環境
  ———張興棟
  美國國家工程院第一個中國籍院士
  茅以升
  修建了錢塘江大橋
  美國國家工程院中國籍院士
  宋健
  研製反導彈武器系統
  美國國家工程院中國籍院士
  徐匡迪
  讓鋼鐵工業跨越發展
  美國國家工程院中國籍院士
  鄭哲敏
  為國家解決大批實際問題
  美國國家工程院新晉院士張興棟:
  中美院士遴選
  同是院士別樣感受
  距離自己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簡稱NAE)院士已快1周,但張興棟至今仍不知道自己獲選的細節。他笑稱自己大概是圈子裡“最後一個知道”的人,來自全球各地科學家們的賀信以及美國國家工程院官方發來的入選郵件在他的電腦里足足躺了10多個小時後才被他看到,“此前毫無徵兆”。
  “是誰推薦的我,怎麼遴選的,我絲毫不知道”。面對記者的追問,張興棟無奈地重覆。“怎麼選上的?”大概是這段時間內他被問得最多的問題。美國國家工程院媒體事務主管蘭迪·阿特金斯介紹,美國國家工程院選拔院士整個過程都是保密的。
  這一次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驚喜,和張興棟6年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時“大石落地”的感受完全不同。2007年,張興棟終於在第7次申報後獲評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回憶起自己的申報路,他仍唏噓:“中國的院士遴選程序可謂全世界最複雜的”。
  一個是主動申報,一個是被動入圍。同樣是院士,但中美兩國的院士遴選卻讓張興棟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雖早在2007年就進入中國工程院院士行列,但外界卻鮮有人知道:這個“院士”,他足足等了14年。早在1993年,他就被教育部推薦成為有效候選人,但此後每次增選,他要麼在第一輪名單公示後就落選,要麼在最後一輪敗下陣來。據張興棟介紹,他每年都要提交一份幾千字的申報書,還要接受數次考查。回憶起自己7次院士申報路,他擺擺手,“太複雜了”。
  張興棟表示,自己此前6次申報未果,大多都是在公示階段有人舉報。而這些舉報很細碎,可能根本與科研、與師德等無關,最終調查不實,但耽誤了入選。西南交大院士翟婉明在第二次申報後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他認為,中國的院士遴選程序從制度設計上已經力求公平,公示程序也堵住了一些不法行為,但中國院士選拔無疑是“時間成本最高的”。
  沒在《自然》《科學》上發過論文
  老外看中他解決了實際問題
  “獲得NAE院士提名的人選來自工程學的各個領域,他們是出色的工程師並作出過以下一點或兩點傑出的貢獻。”阿特金斯說,“一是在工程學上的研究、實踐、教育中為工程學學術上作出適當、重大的貢獻;二是成為某新興科技領域的先鋒,提升了傳統工程學或創新工程學教育”。
  張興棟是我國生物醫學材料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開創了我國生物活性人工骨、牙研究,發現了生物醫學材料骨誘導作用並建立了理論雛形。
  “美國人選了我,看中了什麼呢?”張興棟自我調侃說,“要看論文,我沒在Nature、Science這樣的雜誌上發表過論文。”他揣摩後認為,老外看中的是他“解決了實際問題”。
  張興棟從1983年開始研究生物醫學材料,研究的起點是華西口腔醫院臨床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
  不過,這個研究領域並非他的專長。中學時期,他喜歡哲學,大學又讀了固體物理專業,工作後搞起了材料研究。45歲開始搞生物醫學材料的時候,他懂材料,但不懂醫學。
  恰恰是這個起始於實際應用的研究領域,給了他無限的想象空間。1990年,他發現了骨誘導現象,並提出通過無生命的生物材料誘導有生命的組織形成或再生。
  “研究從應用開始,在應用中發現問題,又深入到基礎研究。”他這樣概括自己的科研歷程。
  不過在當時,他的理論幾乎是在挑戰傳統觀念,引發了很大的爭論。無生命的材料怎麼可能變成有生命的組織呢?有人認為張興棟在提“怪異的想法”。
  在各種質疑聲中,張興棟冷靜地推進自己的研究。他用大量的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理論模型,“實驗的事實不可否定,但機理是可以討論的”。
  張興棟默默搞了18年的研究之後,他的理論才在國際上立足,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
  外國訪問學者說,去四川一定要拜訪張教授,因為他是生物醫學材料界的“上帝”。
  沒有出國留過學
  卻在國際科研最高殿堂作報告
  若是換一個參照系,這位資深科學家看上去和很多普通人並無多大區別。
  論留學經歷,他沒有,至多只有一段在國外的只有半年的訪問學者經歷。他僅僅是個“本土教授”,在四川出生,在四川上學,在四川搞科研。他的英語直到1987年才開始學。
  2008年,在阿姆斯特丹第八屆世界生物材料大會上,張興棟被邀作大會首個報告。2009年,他再次受邀在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大會上作報告,國際上全面承認了骨誘導理論的科學性。日本學者小久保正評價:“這是劃時代的醫學材料發現!”
  比照自己的學術生涯,他認為,年輕人的學習,應該追求科學本身的目標,而不是論文數量等等錶面上的數據。
  這位教授還點撥年輕的科研人員:搞科研,要把國家的重大需求作為選題方向,還要不忘產學研甚至與資本市場的結合。
  入選NAE院士後,張興棟一度感念於川大校方給予他的研究團隊寬鬆的環境。
  他所創立的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川大享受著“特區”的待遇,比如可以自己聘用人才,可以獨立對外簽合同等等,這些待遇足以讓張興棟的研究時刻站在產業需求的前沿。
  “科學家的成長,需要一個寬鬆的環境。”他說。
  但這位76歲的老科學家對自己的要求一點也不松。幾年前,他曾經連續一個月每天只睡兩小時。直到去年生了一場大病,他才警告自己:“張興棟,你可能哪一天就完蛋了,可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即便如此,他現在仍然堅持上午9點去實驗室、傍晚7點回家的上下班時間,並“儘量爭取凌晨1點前睡覺”。
  咋不像學者像個商人?
  搞公司推廣研究成果解決看病貴
  張興棟說,在當前世界經濟中,生物材料產業正成為最有生氣的朝陽產業。但是,我國醫院普遍還沒有應用國產生物材料,除了質量不過關、產品信譽度不高之外,目前國內生物材料產業在發展中科研、生產、應用脫節也是一大問題。
  “現在國內市場的生物醫學材料80%的高端產品都是國外的,成本高,希望我的研究能加快生物新材料的推廣應用,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難題。”張興棟說。
  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10多萬例的病人使用了張興棟團隊研發生產的骨誘導材料,全國90%以上的人造關節都在使用他發明的材料塗層技術。
  2002年前後,張興棟註冊了公司“四川大學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在當時的學校,這是很罕有的行為。甚至曾有人半開玩笑地對他說:“你咋不像學者像個商人,都賣產品了。”但對於張興棟來說,一項研究並不僅僅止於實驗室,“(研究理論)一定要跟應用結合。”他說,自己從一開始就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併在2003年就開始銷售第一件產品。
  張興棟說,最開始醫院對這項技術並不熟悉,自己就一趟趟跑去各家醫院介紹推廣。如今,銷售推廣已達幾十萬例。2013年,他那不到20個人的校辦醫療器械公司,銷售額(進醫院價)已達5000餘萬元,併在西芯大道建起了新的工廠。
  張興棟說,除了在骨科的應用,下一步,該項技術在血管、肌肉方面的應用也是可能的。也許在不久以後,人們也能借助新材料令血管和肌肉重生。
  進展
  今年9月張興棟赴美受聘
  今年9月,張興棟將赴美國參加美國工程院的年會,並接受獲聘證書。但從目前來看,此行的費用也將由他個人承擔。
  據悉,美國國家工程院每年的院士大會,院士們的食宿行也都由自己承擔。進入美國科學院2年以來,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參加過一次年會,也是全程自掏腰包。在他看來,能和頂尖科學家們聊自己學術領域的事,仍讓他感覺愉快。成都商報記者註意到,在美國工程院官方網站上所有對其院士的用語都是“Member”,直譯為“會員”。
  觀察
  中美院士
  選拔、待遇差別大
  審查 公開VS保密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選舉嚴格保密。候選院士須由一個在任的院士提名,並獲得另外三位在任或榮譽退休院士的參考支持。這一程序需提前9~10個月完成,而其後的時間則是評選委員以及同行評審對提名人的詳細評估,整個過程嚴格保密。
  中國院士增選的過程則講求公開。根據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增選規則,增選包括提名、歸口單位遴選、院士評審(第一輪評審、第二輪評審)、院士選舉等程序,同時按規定,要對初選名單(即進入第一輪評審)、進入第二輪評審的院士候選人進行公示。在多輪差額無記名投票後,決出最終增選名單。
  管理 有津貼VS掏會費
  與國內“院士”稱號備受矚目不同,美國的“院士”更多的是一種榮譽。
  根據美國工程院發給張興棟的獲選郵件,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不發錢,也不收取費用,院士的權利只體現在學術上,包括:提名新院士,以及參加美國工程院舉辦的各種年會和活動。
  但不收費卻僅限於張興棟這樣的外籍院士。據蘭迪·阿特金斯介紹,美國工程院針對本國院士是要收取200美元/年的會費的,假如三年不交會費,就轉為名譽退休院士,不再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相比之下,中國兩院大部分院士還享受著國家、省市和所在單位的“三重”津貼。2009年起,中科院院士的國家津貼調整為1000元,記者從川內多位工程院院士處瞭解到,每月他們都能領到中國工程院和省政府兩級的院士津貼,加起來每月2000元,而院校的崗位津貼則各不相同。在不少高校,院士就直接等同於一級教授職稱。
  對於中美兩種院士,大家都表示不能完全拿來比較,但採訪中他們卻都認為,美國的遴選方式值得借鑒。對比兩國院士遴選方式,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目前國內院士遴選機制之所以受詬病,其核心還是在於評選過程裹挾了利益元素。(成都商報記者 汪玲)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
  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原標題:美國工程院為什麼選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58owlcf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